工會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胡錦濤總書記在“2008’經濟全球化與工會”國際論壇開幕式的致辭中指出:“實現可持續發展,保護人類共同的地球家園,事關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事關各國廣大勞動者的切身利益”,并強調“各國工會和廣大勞動者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這充分表明了中國政府對世界各國工會的尊重,充分體現了我國黨和政府對中國工會的高度重視與支持。
“可持續發展”一詞,最早見于1980年國際自然保護同盟制定的《世界自然保護大綱》,初源于生態學,后被廣泛應用于經濟學和社會學領域。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一次完整的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這個定義,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
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既有聯系,又不等同。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協調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在不損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發展,即要求在嚴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循環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可持續長久地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工會怎樣才能成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呢?企業工會推動企業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內外部環境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創建一流資源節約型企業,是國際競爭與地球資源有限性矛盾對企業的嚴峻要求。在我國,相當一部分企業技術經濟指標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很大差距,有的中央企業能耗比國際水平高出40%。作為經濟全球化制約下的現代資源型企業,只有堅持走經濟、環境和人的全面和諧發展之路,企業才能得到可持續發展。
企業工會通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對內,能激發員工投身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建設;全國約86萬家企業工會積極推進的職工勞動安全衛生和生命健康活動,進一步促進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的建設。據中華全國總工會統計,截至2006年9月底,全國企事業工會建立勞動保護監督檢查委員會26.4萬個,覆蓋職工6747.6萬人。全國工會參加安全生產檢查230.1萬次,參加職工傷亡事故調查處理9.7萬件,基層以上工會提出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整改意見達23.7萬條。
企業工會通過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對外,能推動企業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履行社會責任,就是為投資者創造利潤,為員工創造安全生產條件形成和諧氛圍;向社會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維護消費者的權益,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形成誠信、守法、公正的企業形象。遵紀守法是企業社會責任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同時,工會通過推動企業文化建設,能夠達到企業對自身行為的道德自律,以協調好企業與企業、管理者與員工的關系,達到勞資矛盾的緩解和企業間的共同發展。
地方、產業工會積極參與影響政府政策導向
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的進程深入,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一度減弱,負面作用越來越突出,使之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近年經濟過熱、土地失控、資源浪費、就業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工會可以通過完善維權機制建設,參與法律法規的制定,影響政府的政策導向,使其有利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全國總工會和地方各級工會積極參與《破產法》、《就業促進法》、《社會保險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企業工資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起草、修改,都在更大程度上影響了政府的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導向。這次全國總工會與各級地方工會積極參與制定、修訂的《勞動合同法》,在很大程度上扭轉了“強資本”與“弱勞動”的力量對比,限制了更多“血汗工廠”的產生,也為更多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完善維權機制方面,工會通過健全三方協商機制和政府、工會聯席會議,影響政府的行政干預力度,如全國總工會和不少地方工會積極配合政府,參與了一系列惡性勞動安全事件和環境執法檢查,影響了政府的行政執法力度。為工會協助政府落實廣大勞動者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工作提供了保障。
各級各類工會推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全國各級地方工會和各類企業工會,構成了遍布全國的工會工作網絡。它們通過參與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法規制定或構建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推動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通過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協助政府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據中華全國總工會統計,截至2006年9月,全國縣及縣級以上地方工會開辦職業介紹所2423個,累計成功介紹522.5萬人次;建立職業培訓機構2350個,累計培訓791.8萬人次;興辦再就業基地6000個,累計吸納下崗失業人員112.3萬人。
其次,維護職工的社會保障權利,保障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全國總工會和各級地方工會,積極參與《社會保險法》的制定,并參與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工作。截至2006年9月底,全國參加同級政府設立的社會保障監督機構的省級地方工會23個,地級244個,縣級1149個。全國開展職工互助活動的基層工會5萬個,參加活動的職工人數1136.0萬人;全國開展了職工醫療互助活動的縣及縣以上地方工會414個,參加活動人數1501.1萬人,其中,享受職工醫療互助活動經濟資助累計162.9萬人,累計資助金額11.5億元。
三是建立困難職工幫扶中心,推動人口素質的提高。截至2006年9月,全國縣及縣級以上地方工會建立困難職工幫扶中心2332個,占縣及縣級以上地方工會的72.3%;全國困難職工幫扶中心幫扶困難職工468.5萬人;建立送溫暖工程基金的基層工會6萬個;籌集送溫暖資金28.16億元,慰問困難職工569萬戶,其中農民工73萬余人。
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加速發展,推動中國工會對自身職能的認識日益走向成熟,也促使工會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同時,更多地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和社會利益關系的協調。中國工會越來越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可持續發展”一詞,最早見于1980年國際自然保護同盟制定的《世界自然保護大綱》,初源于生態學,后被廣泛應用于經濟學和社會學領域。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一次完整的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這個定義,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
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既有聯系,又不等同。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協調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在不損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發展,即要求在嚴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循環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可持續長久地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工會怎樣才能成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呢?企業工會推動企業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內外部環境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創建一流資源節約型企業,是國際競爭與地球資源有限性矛盾對企業的嚴峻要求。在我國,相當一部分企業技術經濟指標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很大差距,有的中央企業能耗比國際水平高出40%。作為經濟全球化制約下的現代資源型企業,只有堅持走經濟、環境和人的全面和諧發展之路,企業才能得到可持續發展。
企業工會通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對內,能激發員工投身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建設;全國約86萬家企業工會積極推進的職工勞動安全衛生和生命健康活動,進一步促進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的建設。據中華全國總工會統計,截至2006年9月底,全國企事業工會建立勞動保護監督檢查委員會26.4萬個,覆蓋職工6747.6萬人。全國工會參加安全生產檢查230.1萬次,參加職工傷亡事故調查處理9.7萬件,基層以上工會提出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整改意見達23.7萬條。
企業工會通過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對外,能推動企業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履行社會責任,就是為投資者創造利潤,為員工創造安全生產條件形成和諧氛圍;向社會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維護消費者的權益,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形成誠信、守法、公正的企業形象。遵紀守法是企業社會責任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同時,工會通過推動企業文化建設,能夠達到企業對自身行為的道德自律,以協調好企業與企業、管理者與員工的關系,達到勞資矛盾的緩解和企業間的共同發展。
地方、產業工會積極參與影響政府政策導向
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的進程深入,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一度減弱,負面作用越來越突出,使之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近年經濟過熱、土地失控、資源浪費、就業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工會可以通過完善維權機制建設,參與法律法規的制定,影響政府的政策導向,使其有利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全國總工會和地方各級工會積極參與《破產法》、《就業促進法》、《社會保險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企業工資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起草、修改,都在更大程度上影響了政府的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導向。這次全國總工會與各級地方工會積極參與制定、修訂的《勞動合同法》,在很大程度上扭轉了“強資本”與“弱勞動”的力量對比,限制了更多“血汗工廠”的產生,也為更多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完善維權機制方面,工會通過健全三方協商機制和政府、工會聯席會議,影響政府的行政干預力度,如全國總工會和不少地方工會積極配合政府,參與了一系列惡性勞動安全事件和環境執法檢查,影響了政府的行政執法力度。為工會協助政府落實廣大勞動者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工作提供了保障。
各級各類工會推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全國各級地方工會和各類企業工會,構成了遍布全國的工會工作網絡。它們通過參與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法規制定或構建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推動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通過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協助政府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據中華全國總工會統計,截至2006年9月,全國縣及縣級以上地方工會開辦職業介紹所2423個,累計成功介紹522.5萬人次;建立職業培訓機構2350個,累計培訓791.8萬人次;興辦再就業基地6000個,累計吸納下崗失業人員112.3萬人。
其次,維護職工的社會保障權利,保障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全國總工會和各級地方工會,積極參與《社會保險法》的制定,并參與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工作。截至2006年9月底,全國參加同級政府設立的社會保障監督機構的省級地方工會23個,地級244個,縣級1149個。全國開展職工互助活動的基層工會5萬個,參加活動的職工人數1136.0萬人;全國開展了職工醫療互助活動的縣及縣以上地方工會414個,參加活動人數1501.1萬人,其中,享受職工醫療互助活動經濟資助累計162.9萬人,累計資助金額11.5億元。
三是建立困難職工幫扶中心,推動人口素質的提高。截至2006年9月,全國縣及縣級以上地方工會建立困難職工幫扶中心2332個,占縣及縣級以上地方工會的72.3%;全國困難職工幫扶中心幫扶困難職工468.5萬人;建立送溫暖工程基金的基層工會6萬個;籌集送溫暖資金28.16億元,慰問困難職工569萬戶,其中農民工73萬余人。
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加速發展,推動中國工會對自身職能的認識日益走向成熟,也促使工會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同時,更多地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和社會利益關系的協調。中國工會越來越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上一篇:
實現體面勞動是工會的重要使命
下一篇:
維護勞動者權益是工會的神圣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