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經典中休憩心靈——讀《習近平講故事》有感 楊麗
——讀《習近平講故事》有感
楊 麗
前一階段,機關黨組織為我們準備了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之江新語》《習近平講故事》《習近平用典》《知之深愛之切》等經典書籍,作為“兩
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中重要學習資料。工作之余,自己進行了學習閱讀,最先學習閱讀的是《習近平講故事》這本書,開篇是歷史上著名的廉政故事,講東漢時期東萊太守楊震“四知拒金”,把清廉留給子孫的故事。是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講的一則故事,在引用原文之外,還配有“延伸閱讀”部分,一篇篇讀起來特別愉悅,耳目一新。這些故事具體而生動、通俗而深刻,娓娓道來,如沐春風,令人意猶未盡,回味深長。為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打開了一扇窗口。再次感受到總書記講話、講故事的獨特魅力。
書中的故事涉及古今中外,人物多,時間跨度大,易讀易懂、言約旨深,既展現文化軟實力,又具有實踐指導性,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吸引力和穿透力,其中有三個方面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令我獲益匪淺、感受很深。
第一,底蘊深厚。總書記講的故事涉及大量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表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比如:總書記先后引用春秋宋國大夫正考父的家廟明訓、唐代文學家劉禹錫《金陵五題》、杜牧《阿房宮賦》以及《古文輯要》等歷史文化典籍,借以闡明領導干部做人要謙虛謹慎,要杜絕貪腐,要聽真話,要鼓勵別人講真話。擁有淵博的學識,才會講出耐人尋味的故事,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將古老的故事翻出新意,變成我們今天的故事。
第二,點鐵成金。比如:總書記講“滴水穿石”的故事,他說,一滴水,既小且弱,對付頑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犧牲的瞬間,雖然未能看見自身的價值和成果,但其價值和成果體現在無數水滴前赴后繼的粉身碎骨之中,體現在終于穿石的成功之中。他說,在整個歷史發展進程中,都應該不追慕自身的顯赫,應尋求一點一滴的進取,敢于成為總體成功的鋪墊。這個故事真是點鐵成金。這個鐵是我們對滴水穿石的一般理解,而這個金,就是總書記賦予滴水的這種前赴后繼、勇于犧牲的新精神。之所以能夠賦予滴水以新的精神,就是因為總書記是站在治國理政的新高度來講故事。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第三,喜聞樂見。《總書記講故事》一書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讓人想讀、愛讀、讀得過癮。比如習近平總書記講到紅軍半條棉被的故事,說“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一句話把共產黨人的精神本色概況得淋漓盡致而又感人至深。他在美國訪問時,講到自己去了海明威經常去的酒吧,點了海明威愛喝的朗姆酒配薄荷葉加冰塊,想體驗一下當年海明威寫下那些故事時的精神世界和實地氛圍。這個細節一下子擊中了美國民眾的心。這樣的故事,語言極其生動,聽上去似乎很家常,但細細一想又很不尋常,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吸引力。
習近平總書記講的這些故事,都是從歷史傳承中來,從文化經典中來,從現實生活中來,從人民群眾中來,從工作實踐中來。這些故事高大上、接地氣,既展現文化軟實力,又具有實踐指導性,是最值得點贊的中國故事。通過講述中國故事,讓后代了解歷史,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人民更加團結。
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曾感慨:“中國領導人是講故事的高手”。可以說,講故事確實是一種重要的軟實力。
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在此書開篇序言中寫道,善講故事是古今中外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的共同特點,也是習近平總書記領導風格的鮮明特色。這些故事承載了總書記對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的深刻思考,具體而生動、通俗而深刻,為我們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更好地學習領會重要講話精神的思想精髓,提供了立場、觀點和方法。
學習閱讀讓人思想深刻。作為當下的我們,在互聯網時代,在繁忙的工作中,既要敬業踏實的履職盡責,也要善于跳出經驗的“藩籬”,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從這些文化中找回初心,看清心路,在閱讀經典中休憩心靈,以更佳的狀態整裝待發。而當我們能正確的自然的運用經典時,那便與這些經典融為一體,到那時經典不再被仰視,因為它已幻化為我們真實生活的底色。